{Life} 來吧!選購分次沖泡的必備四道具(下)

主泡器有了,再來,需要一只耐熱玻璃公道杯,與小瓷杯。

暫且不要動輒挑選柴燒、紫砂、沒上釉、或礦土奇特的公道杯與茶杯。要是資深的茶玩家,才會知道這些茶道具的適用性在哪裡,懂得什麼茶性可以被它們修飾、什麼茶滋味會被干擾或改變。如果你的壺今天不是白瓷,公道杯明天換成了柴燒作品,小茶杯用的還是紫砂,那同一款茶會被你泡出三種不同的滋味,次次有變化 ꈍ◡ꈍ 。

所以,玻璃公道杯適用度最廣,利於觀察湯色與清澈度,白瓷的也好。除材質,一樣要多注意斷水順暢與否。小瓷杯器型很自由,我個人偏好稍微敞口,杯緣不過厚,身型勿太細窄。

最後,得有一把煮水壺。

對新手最友善的是快煮壺,等於是把煮水壺與加熱爐合而為一。咖啡專用的細嘴手沖壺其實很適合沖茶,注水水流細緻穩定。日常有在沖泡咖啡的朋友,說不定家中早有這類產品。

若手邊有現成的,就先拿出來頂著用,沖泡幾回茶看看,不急換新,除非你覺得不買會生病,小孩才做選擇,我是成熟的大人了,那就直攻溫控產品,或更硬核的陶壺+電爐。

暫時不想花這個錢也很好,感情要緊,別讓另一半不開心 ^ ^。可準備一支溫度計專門測水溫,或憑常識判斷。現今這種室溫 23 度的天氣條件下,水沸後靜置 3 分半鐘,會降到約 95 度上下,靜置 5 分鐘,約是 93 度上下;天氣熱一點就掉得稍慢些,冷一點就快一些。

這裡會遇到之前我們提過的一件事:什麼茶都可以用沸水去沖嗎?不是每款茶都不太一樣嗎?

這兩個問題,都可以回答「是」,而且不會互相矛盾。

是這樣,以多少度的水泡茶一直有兩派說法。一派認為一律沸水下,因出水時,水接觸了空氣與茶器皿,溫度會直直掉落,所以實際上無須擔心會把茶葉沖壞。另一派則認為,須區分茶葉類型,甚至把每一沖的水溫及浸泡時間都明訂出來,精確地控制萃取成果。

我現在是用第一種方法(配合降溫沖泡),覺得這樣比較像是真的在泡茶,而不是茶在泡我、從事精密的科技實驗。然而不諱言,最初我也還是從第二派作法不斷練習過來的。當時新手沖茶,心理上很依賴明確的「規則」,針對哪款茶水溫多少、每一沖要浸泡幾秒等,總想著行之有規矩,才能成方圓。

是在熟悉注水、默記茶款的特色與差別、沖泡經驗夠多、失敗夠多次後,才養出篤定、滋生把握,逐漸拋開計時器與溫度計,僅靠心裡的秒數來判斷時間與水溫變化,並依據過往沖泡及品飲經驗,調整每一沖的浸泡時長。也是到了這個階段,才會覺得泡茶是件有分寸但又自在、需專注但不致於產生壓力的事。

所以我認為,大家不妨自行決定,或由萃取出來的茶湯你滿不滿意決定。覺得沸水下就對了,那就沸水,覺得要多多注意水溫啊不注意不行,那就多多注意。說穿了這還跟每個人天生性格、學習歷程、喜歡喝的茶口味等都有關係;等你兩邊都知道、明白差異後,或許就是你進階的時候。

另外,可能會有人介意水不該一直煮沸這個部分(那麼你真的是細節控)。我想,我們現在的情況只是單人獨飲或兩人分享;我自己頂多讓水反覆沸個三次就會泡完,換言之二十分鐘 done,不會煮上一整日滴(不然怎麼叫簡易沖泡啊啊啊),所以不致於出現煮沸過多次、水太軟等問題。

四樣必備道具,差不多說到這囉,希望對需要的人有幫助。

廣告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