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旦意識且在乎「投茶量+水溫+浸泡時間」這件事,是對泡茶用了心。想踏出馬克杯與茶包的舒適圈,試著一沖沖地品嚐滋味,是對茶開始講究(welcome to the club!)。凡走入這階段,就迎來哪些茶道具屬必備的問題。
上篇文末已透露了答案:以白瓷蓋碗/瓷壺、玻璃公道杯、白瓷小茶杯、快煮壺,從事簡易的分次沖泡。這四小物的共通點為價格親民、易取得、忠實呈現茶湯滋味。這篇(分上、下)就來分享選購這些器具應注意的細節,讓初入茶關的朋友不至於繞太多遠路。若這種簡易沖泡讓你喝茶愉悅到想要更多,再去入手其他精緻道具也不遲。
首先,主泡器。盡量從瓷製蓋碗或壺,或玻璃壺下手。暫時避免紫砂與陶等其他材質。
白瓷與玻璃結構類似,氣孔密且少、不吸附過多味道、導熱快、透光性佳,呈現茶湯的味道與色澤時,不加分也不減分。使用白瓷,能固定住一項沖泡變因,避免茶湯表現添增變數。不過比起瓷壺,我覺得不妨再勇敢一點,嘗試使用蓋碗看看。它是我最覺實用也最常用的茶器,每得一款新茶葉,我必用蓋碗來與它相見歡。
蓋碗顧名思義,是專門沖茶的碗,它有一定的技巧門檻得跨越,未熟練的人容易燙到手(我也還偶爾會被燙到 www,心裡尖叫「燙燙燙燙燙!」)。因器型較開,更利於觀察沖泡過程與葉底狀態;蓋子本身能用來撇除沖泡時茶葉表面的浮末;出湯後,還可用蓋子揭鬆茶葉、避免被熱氣悶住(所以無需另備茶針)。或者,也可乾脆地輕拍蓋碗側身,免得茶葉堆積於同側。
因出湯時容易燙手是它最主要的挑戰,所以選購蓋碗時,盡量挑有撇口、身形不瘦不高(重心較穩)、胎體不過於厚重也不至於太薄的。蓋碗原就以小巧著稱,容量通常不大,女生使用 100 ml 差不多,手感佳;男生可考慮大一點,如果找得到的話。
出湯的技巧,可以參考這位清山茶事 youtuber 的示範,或請販售商家或茶行手把手教你,或到一些茶空間消費、實地使用(首推三徑就荒,紫藤廬也可,只是紫藤廬的蓋碗比較粗重)。
倘若試過後,仍覺難度太高,還是有握柄的瓷壺放心直覺,那麼從白瓷壺開始亦好。要注意壺不要買得太大—- 獨飲的話 100ml~150ml 已經很夠用;我一直寧可選小也不選大(100ml 以內,投茶量多到 8g 都還是夠用的)。大壺雖可以小沖,但滋味會較遜色。
另要注意茶壺本身握起來順手與否、出水是否好拿捏、斷水是否俐落。傳統一點的商家通常願意讓客人試水。
那為什麼又說,先別衝動去買紫砂壺呢?儘管紫砂壺有無可取代的優點、且泡茶這條路上,終究會需要擁有一支甚至好幾支?
身為還在試水溫的萌新,下重手買紫砂真的很容易行差踏錯,買錯、買貴、買了不懂用,甚至買了後發現,啊,還是需要瓷蓋碗。我埋頭泡茶之始,自家長輩就諄諄叮嚀「別亂買壺」。這句話如今回想起來真是值千金,節制了我四處莽撞亂花錢的心思。
基本上,紫砂壺與瓷壺結構迥異,會修飾或改變茶湯風味,有可能讓你「誤會了」這款茶的本來面目。除非你身邊有熟識的行家,口袋夠深,平常只喝適合紫砂壺沖泡的茶款,喝茶就是為了玩壺,或有恩惠牌贊助(長輩傳承或贈予)供你無限把玩,那當然很好,您自便,我負責在一旁羨慕 www。否則,我們先理性一點、冷靜一點,蓋碗一個五百摳摳不到,紫砂一把三千、八千、上萬。
To be continued… {Life} 來吧!選購分次沖泡的必備四道具(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