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泡茶,就是在「萃取」茶湯。想萃取得好,有條黃金公式不可不知:「投茶量+水溫+浸泡時間」。
平常有在喝咖啡的朋友,對此必不陌生。然此篇志在操作簡易、心情輕鬆、結果好喝,故只抓出容易實踐的大原則,不討論更細微的變數,以免說到天長地久。
上篇提過,只要浸泡時間一到,應將茶葉與茶湯分離,以免過度浸泡=過度萃取;這部分已是在關照「浸泡時間」之變因。
但時間具體是多久呢?要看你用的是碎葉茶包還是原葉。碎葉茶包的品質,大多只能浸泡一次,沒法回沖;故按茶商標記的時間與水量去沖泡即可(大多是 3g 茶包,浸泡 3~5 分鐘)。請不要無視官方建議 www;正如同你要煮碗來一客或辛拉麵,過多水量、過久悶煮,只會得出一碗勁道全無、人神共憤的軟泡麵。不可以。
如果是原葉茶包或茶葉,那麼我們可以關注一下投茶量與水量(亦即茶水比)。化繁為簡直接說作法。
〔烏龍茶與東方美人等部分發酵茶〕茶水比= 1g:100ml。 〔紅茶類等〕茶水比= 1g:150ml。
同樣以 3g 茶葉來舉例。投茶量 3g 時,總水量就抓 300ml,浸泡 3~5 分鐘(可加蓋)。茶葉浸泡過程會逐漸舒張手腳、然後慢慢下沉,湯色也會逐漸轉變;如果不確定滋味到底萃取完整否,那就不採觀察法了,直接喝喝看 ꈍ◡ꈍ。
馬克杯等沖泡器若不到 300ml,自己又稍有餘暇時,可嘗試多次萃取。亦即把這 300ml 分成三泡,每次注水 100ml,第一沖等候約 1 分鐘;第二沖 1 分 30 秒,第三沖 2 分鐘。不確定夠久了嗎,一樣,喝喝看。
有人會問,手邊用的若是散茶,如何測量投茶量?可以目測嗎?計算球形烏龍的顆數能行嗎?我覺得… 還挺難的… www。
懶人法,是找一支外食附的拋棄式湯匙來測量。一湯匙平鋪的茶葉,約莫是 2.5~3g <– 但整體誤差還是很大。根本解方是入手茶葉專用的電子秤,此類輕薄的小 3C 便宜好收納,推薦擁有。
說到這,大家可能已經意識到一件事了:茶水比並非是死板的規定,萃取時間也不是絕對。有人喜歡濃茶,有人愛喝淡,個人大可在此區間上下,找出偏好的口味。
此處也稍微岔題,分享一下關於茶湯濃淡。《直取茶湯》的作者認為,濃淡並不等同於茶湯的飽滿度。優質的茶,即便乍喝之下口味淡,它也還是滑順、鮮活,隨時間浸泡呈現出該有的滋味和後韻,甚至可以每一沖都有層次與轉變。有時反而是質不太好的茶葉,才做成很濃厚重的口味,一二沖很好喝,再來滋味就垂直掉落。想想,好像有點類似海鮮吧,能做清蒸、生魚片的,絕對要新鮮,因其品質幾乎是一覽無遺、毫無遮掩的。(但這也不是說焙火重發酵高的就是不好的茶,望理解。)
再來,是關於水溫。這一塊我聽過非常多種見解。一派認為,好的茶葉不怕熱水(注意了:好、的、茶、葉),高溫沖泡都沒問題,連白茶、紅茶、東方美人都用接近沸水的溫度去沖泡(然而仍涉及一些小技巧)。另一派則認為水溫需明訂,球形茶如高山烏龍、鐵觀音等盡量滾水,條索狀茶如文山包種等 95 度,東方美人、綠茶、白茶、紅茶等需降溫,約 93~85 度。
如果是要輕鬆沖泡,且手邊器材不多,用的只是一般開飲機或儲水量多的熱水壺,那不用想得太鑽牛角尖,讓水再次煮沸,然後紅色熱水鍵按下去輸出就對了(這類開飲機的「沸騰」往往不足99度)。當然,要是能準備一把稱手的快煮壺,壺蓋附溫度計甚至有溫控功能,自然能變通得更精妙,但在這個階段,倒也無需強求--關於煮水器甚至水質等,要算是進階版話題了。
最後,還有一條與水溫有關的小提醒。可以的話,泡茶前要先以熱水溫壺、溫杯,一方面讓泡茶器暖身,後續茶葉萃取更充分,一方面也能兼顧茶器具使用的衛生。
這些個小講究就寫到這裡。希望大家看完之後,會有想立刻去泡茶的心情,並且泡得順手、喝得愉快,在熙熙攘攘的日常裡,獨得一絲專屬於自己的平靜。
[…] 這也是小壺泡與單泡法最大的差異所在。 […]
讚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