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兩週來作陶稍歇,分出很多時間試茶、喝茶、上茶課(遇見了適合的老師;這真是很講求時機 / 緣份)。茶課所學內容遠超過預期,屢被「懂得越多、不懂的還更多」的道理給直擊心靈;難怪飽滿的稻穗總垂頭。過去猶如以管窺天,眼前學習的道路不見盡頭,但心裡不急,既是要長長久久喝下去,盡頭在哪並不重要。
而那天整理茶具,翻出圖上這個泡茶器,憶起以往簡單泡茶的尋常日--晨起喝咖啡、午後飲茶。一次性注好熱水,等時間到,瀝茶,茶香滿溢時,心亦舒坦。話說回來,單泡法說簡易是簡易,其中仍有可以小作文章的地方;若能花點心思,簡易步驟所得的茶湯也能升級,變得更精緻好喝。
此文便來碎念這點小講究。
文章分上下兩篇:〈茶水分離,剪開茶包〉,及〈投茶量+水溫+浸泡時間〉。對慣常沖泡茶葉的朋友而言,這些內容屬幼兒園程度;但對初入茶關、沒餘裕分次沖泡、暫時不想籌備繁瑣茶道具的人,希望會是務實的參考。
首先,想請只用過馬克杯泡茶包 / 茶葉的朋友,在茶湯泡好後,確實「讓茶水分離」;不管是把茶湯瀝到另一容器中,還是把茶包 / 茶葉撈出來。沖泡時間結束,就把茶葉與茶湯隔絕開,以避免茶葉長時間浸泡其中〔ps 1〕。
有的人出於節省的美德,或惜物的好意,覺得茶葉就要泡個徹底,從早泡到晚,湯色越濃越值得,越燉越營養,這是不對的,也不太健康。以為是在熬拉麵大骨湯嗎?還是在做滷味呢?藥膳溫泉也沒人泡整天。
長時間過度浸泡的茶葉,除了茶湯變得過濃〔ps 2〕、苦澀、口感不佳外,還會釋出對人體刺激的物質,茶湯甚至混濁。茶湯應該適度萃取就好,香氣、口感、滋味都充分釋出了,就夠了;不過頭、不妄求,這一泡茶葉,便能功成身退(萃取原則下篇會談)。
市面上很多簡易泡茶器,也意在靈巧地讓茶水分離。大多數在設計上使用了不鏽鋼濾茶網(例、例、例),也有的,是浸泡時間一到就直接顛倒容器,以隔絕茶葉與水接觸(例)。還有的,是以旅行組(例),或改良式手抓碗(改良自蓋碗,但碗上或蓋上附濾孔,又稱快客杯)加上茶杯、講求精簡、可整體收納,讓你立馬進階到類似小壺泡的程度〔ps 3〕。
選購這種泡茶器具,還有一個進階的優點,就是可助你斷開茶包的制約。這也是接下來的另一重點:只買過茶包的朋友,剪開茶包吧,捨棄包裝,直接沖泡裡頭的茶葉。
你說等等,那我幹嘛買茶包啊(咦,你好有道理啊 www)?
請給我三十秒。首先,茶包絕對有它的方便性(雖然最初它的發明並非為了茶水分離,而望以節省成本的方式展示茶樣),極其適合一天只有五分鐘可以泡茶,或者只偶爾喝茶的人。
但是,茶包也有它的疑慮與缺點。它往往比散茶貴,且對揉緊的球型茶而言,茶包可能阻礙它的伸展空間。此外,剪開沖泡,也方便賞析茶乾本身的狀態與沖泡後的模樣。若你購買的茶包裡部茶葉是攪碎的、非原葉的,我會覺得… 下次就… 不要買。
你又說,可是茶包它多方便,不用秤,一包 3 公克,泡好後也不用濾,線拉起來就能丟,甚至不用考慮換什麼泡茶器了。沖泡無敵簡單,開會前 5 分鐘手刀衝去飲水機灌熱水就行了,然後風風火火抵達會議廳,按捺住接下來一個小時內想謀殺主管的無數次殺心,根本功德無量。而且這盒茶包也是知名茶廠、著名茶園、自然農法、有機栽培、得獎回來欸,買來貴森森,豈容你輕看…
OK,請冷靜。你高興就好,大家量力而為 ( ꈍᴗꈍ)。出門在外,我也是沖茶包比較多的。
以上討論,以台灣茶為限;且全建立在「手邊的茶葉品質沒有問題」的先決條件上。請把茶葉視為「乾燥的食物」,去在意它的乾淨、安全、取之有道。喝得順心、健康、自在。
To be continued… {Life} 多點小講究的單泡法(下)-投茶量+水溫+浸泡時間
〔PS〕
- 除非你是在做冷泡茶,但那也有時限。
- 茶湯過濃怎麼辦?很簡單很阿Q,就是直接在茶湯裡兌點熱水進去,調整它的濃淡。照理說它只是濃度變淡,但風味不會減少。美式咖啡的邏輯 www。
- 此段所有連結,皆為說明方便,非背書或推薦。
可以的話,材質盡量選擇白瓷,玻璃其次。此二者結構相似,壺身氣孔密閉,忠實呈現茶湯本味,也利於觀察湯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