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承續上篇。不這樣默念心法要訣地喝茶,不行嗎?簡單說個「嗯,好喝,句點」,不行嗎?
自然是可以,好不好喝很直截了當。不過有意思的是,不少人對咖啡滋味能侃侃而談、言之有物,遇上茶卻退避三舍,覺得艱澀、覺得自己觀感難登大雅之堂。我試想,這其中牽涉了幾個可能。
其一是跟茶淵源流長的歷史與形象有關。即便現在台灣是個手搖茶王國,但眾人的日常手搖茶,與我現描述的「品茶」之間,立著明顯的高牆,真正的落差不是在於沒有喝茶環境,而是對好茶的選購能力與意願--無論是認知上或是經濟能力上。
手搖茶本身自然沒有所謂品不品。它就是能解渴、滋味好、足以安撫社畜的點心。那些會接觸手搖茶以外的茶品的,若不是家中長輩有喝茶習慣、自幼耳濡目染,就大概是去了以茶為主題特色的餐廳,例如春水堂與天仁喫茶趣,而逐步認識到其他的茶滋味。
另外我也聽人談及為何他沒興致喝茶,因為他覺得有些人喝茶時,就會擺出一副打啞謎或高深莫測的模樣,動輒用特殊的語言,「這個茶氣強能通經絡」、「毛孔會發汗丹田有暖流」、「打嗝不斷」,致使品茶變得玄妙奧祕。一些強調以茶修身養性、甚而與佛學禪學結合的,更不在話下。
對茶的這種「高人體驗」,某程度就跟選耳機音響一樣,越說越邁入玄學領域。感知得到的嘖嘖稱奇,感知不到的,會覺得低了人家一等。
很多感官經驗的確靠親證甚或自由心證。雖然我也有類似茶氣灌身的經驗,脊柱發汗全身鬆軟(但我個人體質很敏感,茶氣太強的茶我反而不多喝),然每個人身體素質、經驗、喜好不同,不必要追求與他人一致。
所以說了這麼多,這篇到底要表達什麼呢?是這樣:若有機會接觸到品質好的茶葉,用恰當的方式泡了它(哪怕只是馬克杯沖泡),那不妨用點時間、放點情意,抱持著與喝咖啡所擁有的平常心,去慢下來,仔細品品這盅茶的滋味。
喝咖啡時,喜歡重焙還輕焙,喝不喝得出莓果酸,都不會遭遇旁人太多對錯眼光的論斷,因為咖啡文化在這一方面相當民主自由。然而,我相信茶實際上也具有這個面向,在本質上,茶應當是寬闊、平和、靜謐而廣納百川。冶堂的何健先生說得極好:
茶「無分別心」。第一人喝為解渴,第二人喝能聞茶香,第三人喝覺著回甘,第四人喝能品山頭氣。四人體會固然層次不同,但茶並不因人能體會的不同而有差別待遇,一律贈予清香。
這番話應能緩解那些因喝不懂茶而生的小小焦慮。喝得深、喝得細,取決於個人的修養與能力;在喝茶中追求任何堪稱「境界」的事物,則是個人的選擇。並不是得滿腹經綸、有文氣與志向、用得起高昂的器具,才能欣賞茶之美。茶也不是我「修行」的工具,真要說,更像是享受與陪伴。這些個想法供參考。
〔小小提醒〕
上一篇著眼的是品茶的操作面,這一篇則在聊品茶的態度面。另有幾則小提醒一併記下。
- 喝茶時,建議不要搭配太過刺激與重口的食物,例如麻辣鍋 www。
- 太甜的、有澀感的水果應稍微避免。
- 喝茶時身上盡量不要搽香水。
- 喝茶不宜貪多,個人覺得,喝完後留下「舒服」的感受是最好的。
- 不要一次同時間喝太多種茶,味覺與嗅覺會疲乏。
- 一天中不宜飲用過量。喝茶的同時,也要補充水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