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Life} 咖啡控也可能鑽入茶的世界嗎

咖啡控有可能鑽入茶的世界嗎?這篇要來自問自答。

〔此篇是 Matters 的備份

先說結論。當然有可能。大學時就埋頭學著喝咖啡、嘗試煮咖啡的我,這樣過了十幾年,輾轉因作陶等興趣際會,轉身投入茶的世界,或更該說是「回到」茶的世界。

回到茶的世界後,一直不覺有太大隔閡,很大原因是發現咖啡與茶雖屬不同飲食文化(好比說,咖啡店裡劈哩啪啦的碰撞聲,是不可能發生在茶席上的www,茶席講求心手合一的輕巧),在融入生活的審美經驗上、自沖咖啡的學習歷程中,卻擁有類似的途徑。

例如,自己學著喝茶時,是運用當初接觸咖啡時的第一條黃金鐵律:遵從專業職人(咖啡師 / 烘豆師)的建議,寧可工具先簡單,把預算放在選購品質較好的咖啡豆 / 茶葉上。咖啡豆烘焙得好、那即便自家沖泡技巧還不那麼到位、做不出細緻的風味,你至少仍能獲得一杯及格的咖啡。茶基本上也是如此。

再來,兩廂共通的,就是要多喝。到好的咖啡店喝,從中間值往上喝。喝得廣、喝得細;喝得慢,喝得有耐心。這種「付學費」的行徑,是在逐漸建立自己品嚐口味的基準。要知道有些人的感官其實是比較麻木的,味覺尤其也需要訓練甚至記憶,因此,若能經常被好風味引導以及喚醒,實屬好事。當然自己應量力而為、為循心而行,想走悠閒路線的,求心情到位即可;想修煉口味的,不妨隨手做點飲用筆記。

喝過一段時間後,再開始看要往哪邊微調。是希望改善沖泡的方法呢,還是想嘗試不同的風味,還是想收藏更多沏泡道具,往手藝鑽研。每個人取向不同,生活能負載的程度也不同,就用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往前。

在咖啡上(撇開以即溶咖啡當宵夜的窮孩兒時期),我是從掛耳包入手;泡著泡著,便覺得需要來支細嘴壺。有了細嘴壺,發現豆子其實可以再更新鮮(聞過剛磨好的咖啡豆吧?那簡直是吸毒),於是入手手搖磨豆機跟簡易的濾杯、濾紙。滿足度大幅提昇後,漸漸又覺得為什麼風味總是比不上喜歡的咖啡店,後來才認清磨豆機的絕對地位,入手台製設備… 這個坑就這樣越踩越深。

會了手沖,會注意溫度、沖泡時間了(多跟願意分享的咖啡師請教討論),接著便想嘗試不同方法,例如愛樂壓、摩卡壺,以及不同風味的選豆… 有的朋友還直接埋頭往烘豆去了。我深知烘豆並非自己做得到的層級,也比較沒有興趣,所以就止步在品嚐上。

這一套邏輯,也可以輕易用在品茗上。

對待泡茶、喝茶,工具固然重要,但品質良好的茶葉(與好水)才是根基;這畢竟是你要喝進身體的食物,寧良勿莠,寧缺勿濫。好的茶,會有它必然的製茶成本,勿存「撿漏」、「貪小便宜」的心態去選茶(我也傾向不跟話術很多、會夸夸其談的人買茶)。多接觸、嘗試、建立自己對各種茶的口味基準;我自己習慣記錄印象較深的品飲經驗,作下一次練茶時的參考。

想改善沖泡技巧,有時茶具得跟著升級;茶器的選擇以及欣賞、茶席的佈置,則是另一個說也說不盡的話題。比起咖啡,茶道具其實更講究、分工更細,茶葉種類同時異常繁多,還有不同的文化結界要認識。這些留待日後慢慢聊。

對「{Life} 咖啡控也可能鑽入茶的世界嗎」的想法

發表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